本報記者 賈麗
10月26日,手機“玩家”魅族大規模招募汽車人才的消息不脛而走,這也被外界認為是其跨界造車的前期籌備。對于“造車”的說法,魅族內部人士近日對外回應稱,公司確實在儲備和招募汽車相關領域的人才。
魅族在3個月前被吉利旗下湖北星紀時代收購,其進入汽車業務板塊也不令人意外。魅族科技CEO黃質潘曾表示,魅族未來會把研發重點放到核心技術上,包括硬件、軟件方面,會持續打造操作系統FlymeOs,并且會將這一系統拓展到汽車領域。
實際上,不僅是魅族,今年以來,vivo、華為、小米、黑莓等多家手機廠商也均在入局或加碼布局汽車相關產業,這背后均指向一個龐大的出行生態圈。
整車還是零部件?
目前,手機老牌企業魅族正在發布涉及多項汽車人才的招聘信息。記者注意到,魅族此次招聘的職位,包括車載系統產品經理、高級智能座艙測試工程師、新能源汽車銷售顧問等超8個職位,招聘月薪從1.2萬元-4.5萬元不等。
“從此次魅族招聘訊息來看,其重點招聘對象為智能座艙、零部件等新興及時下供應緊張領域的專業人才,由此可見其正在進行從系統及部件研發再到銷售的汽車產業鏈布局。”汽車有文化創始人周海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今年7月份,吉利旗下湖北星紀時代在宣布收購魅族,持有其79.09%的控股權后,魅族就開始加快在汽車領域研發的步伐。今年以來,魅族陸續申請了多項與車輛相關的專利,涉及自動清潔、人臉識別、視頻通信等。
雖然魅族在汽車領域上動作頻頻,不過其并未正式公布會造整車,而是釋放出將消費電子產業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及協同,乃至跨界打造生態鏈的信號。魅族科技CEO黃質潘在公司被收購完成后的現場溝通會上曾表示,魅族重點打造的操作系統FlymeOs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是在大出行生態上的擴展。
“智能手機市場需求減弱,手機廠商均在尋找第二業績增長曲線,多在為智能汽車市場需求的放量及供應鏈穩定做前瞻性布局。吉利收購魅族,也與蘋果、華為、小米的車聯互通‘玩法’相似,布局跨界用戶生態鏈。”周爰咨詢合伙人楊思亮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也不排除魅族會推出智能概念車型,對吉利汽車家族進行補充。
手機廠商“造車”路徑浮出水面
縱觀全球市場,目前大多頭部手機廠商均踏入了汽車領域,且不斷跑馬圈地。
10月20日,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在社交平臺中表示:“汽車行業的本質將從機械演變為消費電子,市場份額高度集中于頂級企業。”目前,小米已宣布,其汽車項目落戶北京經開區,并自建工廠,工程樣車已基本完成,進入軟件集成階段。雷軍還宣稱:“2024年小米將進入自動駕駛第一陣營。”智慧芽數據顯示,小米汽車自成立以來,申請汽車專利超125項,其中約70項與自動駕駛相關。
另一家手機廠商華為與重慶小康集團賽力斯合作推出了問界品牌,目前已經推出了M5與M7兩款車型,今年9月份發布了首款純電車型問界M5EV。華為也與塞力斯合作,主導設計、渠道、技術,并搭配智能體系,成為供應商角色。另外,華為旗下哈勃投資、小米關聯公司也在汽車芯片半導體、零部件等領域頻頻出手,入股裕太微、旗芯微等企業。
蘋果雖已早早進入造車領域,但在尋找代工企業和組建團隊上一波三折;而vivo則以投資方式間接入局。9月26日,港交所文件顯示,國內第三大動力電池廠商中創新航港股IPO獲足額認購。在15名基石投資者中,vivo以1億美元的大手筆投資吸引了市場的注意,被視為造車的前奏。今年4月份,vivo還公開了自動駕駛相關專利,并且其還擁有自己的車機系統JoviInCar。此外,OPPO、LG、三星、格力等造手機的廠商,也均已在汽車領域有不小的動作。
“當前,企業跨界造車有多種路徑。幫助車企造好車,做智能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與傳統車企聯手造車,提供智能化技術;獨立造車,如小米等自造工廠,并進行聯合布局;投資并購,完善汽車與手機協同生態鏈等。在這些路徑與模式的背后,手機廠商均在進行大出行生態布局。”周海濱認為。
“手機企業跨界主要目的是拓展商業邊界和市場想象力,尤其是擁抱風口行業,有望實現市值和估值的雙升。未來智能汽車、智能手機兩個行業的賽道將持續交織,成為出行生態的入口,并形成多終端生態場景,在智能汽車高速發展之下,將帶來巨大的產業鏈經濟拉動效應。”楊思亮表示。
(編輯 張鈺鵬 白寶玉)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