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即時零售不僅有利于滿足消費者的即時購物欲望,更有利于商家擴大曝光拓展經營空間”,7月6日,浙商證券發布《即時零售行業專題報告》,報告分析認為,即時零售行業在國內正面臨供需共振的時代性機遇。
報告提出,即時零售與過往的線上零售不同,即時零售是在線上零售對線下零售多年蠶食后的反哺。
此前,知名互聯網分析師裴培也曾發表觀點認為,傳統電商的集中交易、集中履約特點,往往會導致生產商市場份額的集中,本地生產商則逐漸喪失競爭力,而即時零售立足于本地供給,給了本地生產商、本地品牌提供了新的機會。
該報告同樣證明了這一觀點。報告經過調研后認為,從現有的業務情況看,當前即時零售主要賦能四大業態:商超便利店、鮮花蛋糕店、藥店、連鎖品牌店。
以便利店為例,報告認為2020年疫情發生后隨著線上化數字化投入提升,便利店的利潤率水平得到了提升。
報告數據顯示,從2016年開始,線下便利店開始加速開通即時零售等線上服務,開通線上占比從29%已提升至73%左右。
據此前媒體報道的美團數據,今年1-5月,商超百貨等各類實體零售門店線上訂單額增長了70%,超市便利、植物花卉、水果生鮮等品類的訂單增速均超50%,服裝鞋帽等生活必需品的訂單額增速更達114.6%。社區百貨店6月上半個月線上同比增長約45%,正在進入穩步增長階段。
報告認為,即時零售的出現源自于供需共振和疫情的影響,而直接原因是餐飲外賣行業的延伸,“2025年滲透率有望達20%,萬億藍海剛剛起航”。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末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突破5億人,普及率超35%,通過餐飲品類打頭陣,用戶注重效率的即時消費習慣已經養成。在疫情期到店消費受限的情況下,線上化構建了新的消費場景,生鮮、藥品等“萬物到家”的即時零售成為新的訂單來源,商家線上化趨勢提速。
最近一段時間,本地實體借助即時零售等手段復蘇成為行業關注話題。6月29日,《人民日報》發布專題報道,肯定了便利店上線外賣平臺的消費新趨勢,并評論認為,即時配送零售模式有力激發了消費潛力。7月4日,《人民日報》報道了由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再次提及即時零售已成為重要的消費增長點。
“時間成本角度,即時消費能提高社會效率”,報告總結認為,2021年上海人均時薪約39元,遠高于即時零售的單均6-8元配送成本,而傳統電商并未解決“快”的問題,因此,唯“快”不破的即時零售應運而生。
(編輯 上官夢露)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