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能源行業不僅為能源發展增添“新底色”,而且將成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里經濟綠色轉型的新動能。
展望2022年,“風光”這邊更好,風電、光伏行業需求有望繼續推動整個新能源行業提質增效。
“風光”領銜發電裝機規模增幅榜
“雙碳”目標的背后,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為打好這場硬仗,2021年政策層面率先發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先后公布。其中,前者是引領碳達峰、碳中和的頂層設計,后者是碳達峰階段的總體部署。
在頂層設計統領和總體部署指引下,新能源行業發展機遇逐步顯現。
2021年,新能源行業快速發展,逐步成為經濟重要支柱之一的態勢日漸明晰。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1月,我國新能源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達10355.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97%,占同期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的13.8%。
2021年新能源行業在電源層面的發展彰顯了巨大的潛力。國家能源局12月24日公布的2021年“成績單”顯示,2021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地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裝機規模均超過3億千瓦。有機構預計,未來10年,我國風電和光伏行業新增裝機規模將超10億千瓦。
新一輪項目布局啟動
在新技術應用成果推動新建光伏發電、風電項目預期成本不斷下降的背景下,從2021年起,我國對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和新核準陸上風電項目,中央財政不再補貼,實行平價上網。
2021年新能源行業堅定甚至超前地在“危”“機”并存的環境里發力實現著發展藍圖。10月中旬以來,青海、內蒙古、甘肅、寧夏集中組織開工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主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總規模近3000萬千瓦,拉開第一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項目開工帷幕,啟動新能源發展新一輪“加速跑”。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工程,推進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建設工作。按照計劃,這些已開工大基地光伏項目將于2023年前并網投運,成為未來兩年光伏新增裝機規模的主要貢獻力量。
此外,國家能源局要求各省區市在12月15日前上報第二批新能源大基地名單,總量與第一批接近,裝機容量為1億千瓦。
除“風光”無限的大基地之外,屋頂光伏、整縣推進、電解水制氫等均已成為新能源行業發展的關鍵詞。
新能源行業在2021年健步前行,多家機構給予風電、光伏行業未來三年“強于大市”評級。在風電、光伏產業的帶動下,新能源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
降本增效與技術變革“雙輪驅動”
在即將進入2022年之際,光伏行業已呈現出降本增效趨勢。11月30日以來,光伏行業兩大頭部硅片廠商隆基股份、中環股份接連降價,引領產業鏈長期健康發展。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光伏上游硅料環節生產瓶頸有望緩解,硅料降價可推動光伏組件價格回落至合理區間。2022年硅料價格有望逐步回落,電池片環節的成本壓力可得到階段性緩解。
技術變革正成為新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12月8日,三峽集團宣布,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在廣東陽江海上風電場成功并網發電。這標志著我國率先具備大容量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自主研發、制造、安裝及運營能力。此外,11月底我國首個萬噸級綠氫生產項目中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開工建設,投產后可年產綠氫2萬噸。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預計,大硅片電池技術經過兩年快速發展,已成為業內主流,下一步將瞄準更高效的N型電池方向。實現25.5%的轉換效率是未來的發展目標。
在降本增效和技術變革“雙輪驅動”下,2022年“風光”這邊將更好。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2022年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將達到75吉瓦以上,較今年增長36%至67%。風電板塊由于2021年大規模風機招標,2022年風電新增裝機規模也有望實現高增長。
根據一些地方已公布的風光配儲情況,2022年發電側儲能潛力市場將達2700萬千瓦時。國金證券預計發電側儲能將成為高增長細分行業。
00:09 | 科德數控正有序推進產能擴建工作 |
00:09 | 中芯國際一季度營收凈利同比雙增 |
00:09 | 年內6部國產動畫電影等待上映 能否... |
00:09 | 公司零距離 ? 新經濟 新動能 | 家... |
00:09 | 華宏科技:緊抓稀土行業發展機遇 |
00:0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特色產... |
00:0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特色產... |
00:09 | 今年以來白羽肉雞價格波動明顯 行... |
00:09 | 德系汽車三巨頭一季度業績承壓 中... |
00:09 | 外資參、控股券商業績分化 紛紛謀... |
00:09 | 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擬出資設立金融... |
00:09 | 72家人身險公司 一季度合計凈利超8...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