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的生態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近期,多位接受采訪的基金經理表示,隨著A股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及主要對接“第三支柱”的養老目標基金啟航,A股市場無論是資金端供給還是行情演繹都將發生深刻變化。
他們認為,在各類長線資金崛起的大背景下,A股去散戶化已是大勢所趨,借鑒海外市場經驗,機構力量最終將在資本市場中起到決定性作用。2018年的投資必須淡化風格,行業景氣度與個股基本面才是未來核心的選股邏輯。
兩類長線資金要來了
與往年不同,今年A股市場資金面利好消息不斷,公募基金則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3月初,備受期待的《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下稱《指引》)正式發布,并從發布之日起開始實行。老百姓日夜盼望的個人養老投資方式終于有了“一站式”解決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養老目標基金可投資權益類資產,可直接參與二級市場,而作為主要對接“第三支柱”的基金,養老目標基金的入市實際上就等于個人養老金入市。
受訪的基金經理認為,國際經驗表明,基于在多方面契合了老百姓的養老需求,借道養老目標基金入市的增量資金潛力巨大。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美國“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規模約7.85萬億美元,占養老金總資產比重高達30%,其中接近一半資金是通過美國共同基金入市。
另一個類增量資金來自于MSCI。2017年6月份,MSCI宣布將A股納入全球新興市場指數體系,這意味著一年后,也就是2018年6月,A股將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而納入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增量資金的配置。
上證報記者注意到,截至3月12日,已有包括華夏、易方達、南方、招商、華安等多家大中型基金公司共計提交了逾20只MSCI指數基金的審批申請。根據機構估算,短期而言,A股市場將迎來千億增量資金;未來5年到10年,有望迎來近2萬億的增量資金。
重塑A股生態結構
受訪的基金經理認為,盡管上述兩類長線資金的源頭有所不同,但它們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即資金屬性都是長期的,具有沉淀效應,這對A股目前的生態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
眾所周知,很長一段時間里,A股是一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一些沒有價值的殼公司屢屢受到資金追捧,估值可達數億元,甚至幾十億元,市盈率奇高無比,而一些業績穩定、分紅回報率高的藍籌股卻無法吸引投資者。
“不過,在各類長線資金崛起的大背景下,A股的生態結構將發生極大改變,去散戶化已是大勢所趨,借鑒海外市場經驗,機構力量最終將在資本市場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多位基金經理在與記者交流時都表達了這一觀點。事實上,在2017年,隨著監管趨嚴、市場正本清源,資金不斷涌向藍籌股、績優基金。
基金經理表示,養老目標基金管理的是老百姓的“養命錢”,這就決定了其配置目標需著眼于退休后的可分配資金,著眼于長期利益。而MSCI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采用最多的基準指數,這些國際投資者的理念就是長期投資、責任投資。
南方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張原日前公開表示,A股市場正在進行生態系統的重構,未來的市場分化將與過去幾年有很大不同,各方的關注度只會集中在20%左右的價值公司上。
優質公司將受追捧
那么,長線資金偏愛哪類配置呢?
結合目前情況及海外經驗來看,MSCI帶來的增量資金及養老目標基金最終投向還是會集中在績優公司。
據悉,作為跟蹤MSCI成份股基金,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基金已經成為各大基金布局的重點產品,這類基金買入的標的會是傳統與新興兩大領域具有龍頭地位的公司,包括家電行業的美的集團、醫藥界的恒瑞醫藥、安防行業的領軍者海康威視等共計200多只股票。
上證報記者梳理這些成份股了解到,市值大、ROE高、業績持續增長是它們的共同特點。這些標的也是以長期投資著稱的QFII喜愛的對象。
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盡管養老目標基金主要以FOF形式運作,但其配置理念會以優質基金或者配置優質公司的基金作為首選目標。
何為優質公司?一位基金投資總監認為,優質公司可定義為通過內生增長,保持長期較高收益,由此對公司股價形成強烈支撐的公司。這類公司股價有望穿越牛熊,為股東帶來長期回報。據第三方統計,盤點過去20年回報率前50名公司,蘇寧易購、山東黃金、貴州茅臺、格力電器、云南白藥、伊利股份、萬科A、片仔癀等一批耳熟能詳的上市公司均位列其中。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業績為王”依然會是2018年的主要選股思路,A股也正在經歷逐步國際化的進程。他分析稱:“A股納入MSCI指數對于市場會形成正面促進,后續會吸引很多外資流入,這些外資對白馬股又相對偏愛,因此,后市白馬股有望重新迎來機會。”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