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日前撰文指出,“十四五”時期,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強化資本市場功能發揮暢通直接融資渠道,促進投融資協同發展,努力提高直接融資的包容度和覆蓋面。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近期出版,書中刊發易會滿題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署名文章。易會滿在這篇文章中作出了上述表示。
易會滿在文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是“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要求,是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關鍵舉措,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途徑。
文章表示,直接融資的發展根植于實體經濟。“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供了寶貴的戰略機遇。“十四五”時期,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強化資本市場功能發揮暢通直接融資渠道,促進投融資協同發展,努力提高直接融資的包容度和覆蓋面。
易會滿在文章中提出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六大重點任務。包括: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拓寬直接融資入口。堅持尊重注冊制的基本內涵,借鑒國際最佳實踐,體現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特征,及時總結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制的經驗,穩步在全市場推行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同時,全面帶動發行、上市、交易持續監管等基礎制度改革,督促各方歸位盡責,使市場定價機制更加有效,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市場,支持更多優質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發展。
健全中國特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增強直接融資包容性。科學把握各層次資本市場定位,完善差異化的制度安排,暢通轉板機制,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有機聯系的市場體系。切實辦好科創板,持續推進關鍵制度創新;突出創業板特色,更好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發展;推進主板(中小板)改革;深化新三板改革,提升服務中小企業能力;穩步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規范發展場外市場;積極穩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全風險管理機制,拓展市場深度、增強發展韌性。
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夯實直接融資發展基石。持續優化再融資、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機制安排,支持上市公司加快轉型升級、做優做強;進一步健全退市制度,暢通多元退出渠道,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強化優勝劣汰;推動上市公司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更好發揮創新領跑者和產業排頭兵的示范作用,引領更多企業利用直接融資實現高質量發展。
深入推進債券市場創新發展,豐富直接融資工具。完善債券發行注冊制,深化交易所與銀行間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支持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券市場;加大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力度,擴大基礎設施領域公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范圍,盡快形成示范效應;擴大知識產權證券化覆蓋面,促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加快發展私募股權基金,突出創新資本戰略作用。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暢通募、投、管、退等各環節,鼓勵私募股權基金投小、投早、投科技;出臺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引導其不斷提升專業化運作水平和合規經營意識;加快構建部際聯動、央地協作的私募風險處置機制,切實解決“偽私募、類私募、亂私募”突出問題,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大力推動長期資金入市,充沛直接融資源頭活水。加快構建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壯大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力量,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產品,持續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積極配置資本市場;加大政策傾斜和引導力度,穩步增加長期業績導向的機構投資者,回歸價值投資的重要理念;鼓勵優秀外資證券基金機構來華展業,促進行業良性競爭。
此外,文章還表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經濟金融全局的高度加強統籌謀劃,有效發揮市場主體、監管機構、宏觀管理部門、新聞媒體等各方合力。
23:28 | 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持續下探 產業競... |
23:28 | 千金藥業:積蓄創新動能 做大做強... |
23:28 | 水泥上市公司多線突圍 2025年行業... |
23:28 | 鎢價站上歷史高位 供求緊平衡格局... |
23:28 | 直擊山西汾酒年度股東大會:以實力... |
23:28 | 5月份電影總票房突破15億元 已有52... |
23:28 | 分紅又“送禮” 上市公司回饋股東... |
23:28 | 切斷“零公里二手車”灰色利益鏈 ... |
23:28 | 多地機票價格顯著回落 錯峰游受青... |
23:28 | 文化破壁、標準建立、供應鏈先行 ... |
23:28 | 年內險資資產支持計劃登記規模同比... |
23:28 | 緩解凈息差壓力 多家民營銀行跟進...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