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稱“意見”)。全文十六條意見,為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開出了“良方”,體現了監管層對行業發展的關注與呵護。《意見》的出臺及時給蓬勃發展的公募基金行業“補鈣”,使公募基金行業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強壯、有力,公募基金行業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支持基金公司差異化發展,專注提升投研核心能力
目前公募基金行業已形成較強的馬太效應,非頭部公司不必追求大而全,可考慮結合自身特點在細分賽道做強做精,打造差異性優勢。頭部機構積極發揮表率作用,努力做“難而正確”的事,財富端“難而正確”的事情是逆勢銷售、長期定投以及銷售長久期產品,資產端“難而正確”的事情是堅持深度宏觀、策略研究,發掘優秀公司,堅持價值投資。公募REITs、股權投資、基金投資顧問、養老金融服務未來有可能需要成立獨立子公司,可保持母公司主業的“純潔性”,同時防范風險傳染、提高運作效率,未來也或成為基金公司特色業務方向,實現彎道超車;大力支持公募基金后臺運營業務外包,支持中小基金管理公司降本增效,專注提升投研能力,提高持有人體驗。投研能力建設強調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要將依靠“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向依靠平臺綜合實力發展模式轉變,“風格漂移”和“高換手率”的監管手段可能會更加豐富,未來甚至會納入常態化監管。
強化長效激勵約束機制,著力提高投資者獲得感
《意見》將合規風控水平、三年以上長期投資業績、投資者實際盈利等納入績效考核范疇,弱化規模、短期業績、收入利潤指標,嚴格執行薪酬遞延,嚴禁短期激勵和過度激勵。《意見》中的這些要求都是公募基金行業發展弊病,體現了監管呵護行業發展的細心和決心;提出放寬國有基金管理公司的員工持股政策限制,這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也呼應了《意見》中提到的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現代資產管理機構治理體系的問題。《意見》很明確提出“逆向營銷”,是對基金管理人銷售的重大挑戰。回溯行業內優秀機構的發展,首先是較強的投資能力和優秀的投資文化,其次是“克制”,在市場火爆的時候不為規模和利潤所誘惑,采取限制大額申購或干脆暫停申購的措施,第三是“逆向營銷”,逆向營銷又為在低位建倉提供彈藥,形成下一個正向循環,當然“逆向營銷”的成功還是取決于前兩項的基礎,“逆向營銷”的成功是對管理人“匠心”投資管理精神的深度認可。
鼓勵業務守正創新,健全完善產品譜系
《意見》強調推進公募基金產品發展和創新,重點集中在個人零售債基、權益基金、指數產品、ETF產品、中低波動型產品(養老投資產品)等;權益基金的發展,將直接為優質上市公司帶來的長期資金,有助于更加準確地對上市公司進行定價,更好地發揮上市公司股東的監督作用,對于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實現資源有效配置至關重要;而養老投資產品的發展,對于引入長期資金、優化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也具有重要意義;公募基金投資范圍和投資策略一直以來較為受限,公募產品標準化是公募基金的優勢,但也是制約公募基金進一步發展的因素,此次《意見》特別強調推進金融衍生品投資,對未來發展打開想象空間。
優化監管牌照制度,為基金行業注入活水
《意見》指出積極推進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證券公司等優質金融機構依法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牌照數量限制,支持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審慎有序核準自然人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早期對金融機構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限制是“一參一控”,后期適度放寬為“一參一控一牌”,未來有可能取消同一主體下的牌照數量限制,公募基金公司數量或將持續擴容。一方面,公募基金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小基金公司突圍需深入挖掘公司特色,走好差異化競爭路線,打造屬于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支持優質境外金融機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助于借鑒海外成熟市場先進的投資、風控、營銷、管理體系,促進了基金行業的成熟化與國際化,為國內公募基金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也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的資產管理服務。
(作者系中銀證券資管總監趙青偉,中銀證券產品部兼資產配置部聯席總經理王浩志)
(編輯 李波)
23:46 | 南京化纖重大資產重組草案出爐 主... |
23:46 | 杰克股份:全力推進智能高端產品研... |
23:46 | 風范股份錨定海外市場 多元化布局... |
23:46 | 閏土股份穩固業務基本盤 不斷強化... |
23:46 | 政策持續落地企業加碼研發 腦機接... |
23:46 | 推進國際化戰略 沃爾核材擬赴港上... |
23:46 | 小羽毛撬動大市場:羽毛球產業如何... |
23:46 | 打好“三張牌” 促羽毛球產業健康... |
23:46 | 房企債務處置進程提速 行業邁向發... |
23:46 | 佰仁醫療董事長金磊:堅持原研創新... |
23:40 | 一季度41家財險公司車均保費環比下... |
23:40 | 多家金融機構落實監管要求披露助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