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今年外資(文中“外資”指“北向資金”)持續加倉A股保險股。
外資繼今年1月上旬加倉保險股之后,1月中下旬又對其進行加倉。東方財富Chioce數據顯示,截至1月24日,外資對A股五大保險股的持股量較去年12月31日均出現較大增幅,其中對中國人保與新華保險的持股量大幅增長36%、21%。
外資大幅加倉與保險股基本面出現逆轉性向好跡象相呼應。據《證券日報》記者對上市險企披露的最新月度數據統計,去年12月單月,平安人壽、中國人壽、人保產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保費均出現環比大幅增長,增速分別達64%、43%、33%、18%、13%,一掃此前多月環比增速低迷的頹勢。
從險企人士和機構的觀點來看,盡管去年12月單月保費環比增速呈現大幅反彈之勢,且外資等機構有“抄底”跡象,但目前上市險企保費增速仍處于“磨底”階段,由于去年“開門紅”階段(一季度)的保費基數較高,今年一季度保費端可能難有起色。從上市險企投資端來看,隨著利率下行,權益市場波動加劇,上市險企今年資產配置的難度仍有可能加劇,投資者需警惕相關風險。
外資大幅
加倉中國人保與新華保險
隨著A股保險股持續下挫,外資繼去年及今年1月上旬加倉保險股之后,1月中下旬又對保險股進行了加倉。
2021年,受諸多負面因素沖擊,保險股遭遇近10年來罕見的重挫。數據顯示,去年保險板塊整體下跌39%。其中,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的跌幅分別達39.2%、29.2%、24.4%、21.7%、17.8%。2022年以來,保險板塊漲幅依舊很低迷,年內微漲0.72%,除中國平安漲1.57%之外,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新華保險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跌。
隨著保險股持續下挫,外資從去年開始就對大部分保險股進行了加倉。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ioce數據統計,A股五大保險股中,2021年外資加倉了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其中,對中國人保和中國太保的持股量加倉幅度同比飆增91%、39%。
今年外資繼續“買買買”。據東方財富Chioce,截至1月24日,外資對中國人保、新華保險、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的持股量較去年12月31日分別增加36%、21%、17%、11%、9%。
在險企人士和機構人士看來,外資今年以來持續加倉保險股與兩大原因有關:一是目前A股保險股的估值處于歷史低位,有一定的安全邊際;二是行業負債端(保費端)出現好轉勢頭。
東吳證券分析師胡翔等研究員認為,從估值層面來看,當前保險板塊估值和市場預期均在歷史低位,具有防御屬性。具體來看,截至1月25日收盤,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新華保險、中國平安的市盈率(TTM)分別僅為16、9、9、8、8。
從保費層面來看,去年上市險企全年累計保費表現略有好轉,行業負債端初現改善勢頭。從最新的保費數據來看,平安人壽、中國人壽、人保產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等險企去年12月單月保費均出現較快的環比增速。
從政策層面來看,一家大型上市險企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2022年或將是難得的政策紅利期。宏觀方面,政策托底,經濟可能出現穩中向好。監管層面,嚴監管趨勢不改,但政策制定預計有更多緩沖減震。整體而言,“穩”是支撐保險發展的基盤,這也算行業利好之一。
保險股基本面仍有隱憂
機構稱短期內增長動能有限
需要提醒投資者人的是,盡管保險業出現部分向好跡象,但打壓2021年保險股基本面的諸多核心負面因素,在2022年并沒有完全消除,且這些負面因素或將持續對今年保險股形成壓制。
2021年對保險股造成沖擊的核心因素有哪些?從負債端來看,中國人壽總裁蘇恒軒等上市險企管理層人士提到以下幾點:一是消費整體低迷,壓制保險需求;二是普惠型保險的普及對商業保險形成擠出效應;三是渠道轉型緩慢,監管愈發嚴格;四是壽險產品供需嚴重錯配;五是,車險綜改壓制財險保費增速。
從今年上市險企負債端來看,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業的發展情況與宏觀經濟走勢密不可分,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經濟增長的一個主基調是穩增長,這是今年保險業發展的大前提。不過,從短期來看,今年保險業“開門紅”依舊很“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去年各家險企在一季度猛推重疾險,既透支了消費者保險需求,又推高了保費基數,因此今年一季度壽險業增長壓力較大;二是疫情會對壽險業展業形成沖擊;三是保險業營銷員持續流失,影響行業保費收入增速。
上述大型險企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保險公司本質上是通過經營風險來盈利,風險管理核心是抓好“三個率”,即費用率、繼續率和賠付率。其中,抓好費用率,就能實現機構每一分價值“顆粒歸倉”;抓好繼續率,就能鞏固產品的絕對優勢;抓好賠付率,就能提升新業務價值貢獻。因此,投資者需要持續跟進上市險企“三個率”的變化,以觀察行業發展拐點何時到來。
太平洋人壽資產管理中心主任趙鷹等險企高管表示,從固收資產配置層面來看,考慮到2022年利率可能進入歷史低位,且很難有大幅反彈的空間,這將給險資投資以及險企的資產負債管理帶來極大挑戰。從權益市場看來,在整個二級市場出現了重大變化、新股定價以及二級市場股票的長期收益率可能收窄這樣的大環境下,權益投資如何兼顧收益與風險,在保持甚至獲得高于以往投資收益率的前提下,同時還能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波動仍是一大挑戰。
綜合來看,無論是負債端,還是投資端,今年保險板塊仍有諸多壓力,保險股是否已經迎來抄底階段仍需要持續觀察。
21:31 | 瑞晨環保:擬定增募資不超過2.3億... |
21:31 | 5月12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貴... |
21:25 | 戰略再進階 太龍股份在半導體領域... |
21:22 | 靴子落地!000656,重整計劃獲批! |
20:29 | 金石三維戰略攜手匯納科技 強強聯... |
20:21 | 直擊科創板新能源行業集體業績說明... |
19:20 | 京東健康發布“雙百品牌聯盟” 助... |
19:15 | 多措并舉點亮長效回饋星辰 深市通... |
19:15 | 株冶集團持續創新綠色低碳技術 20... |
19:15 | 飛天之夜黃小西音樂盛典暨2025茅友... |
19:14 | Brand Finance2025年中國品牌價值5... |
18:22 | 京東護士到家啟動“領航者計劃”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