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主任李鳴
■本報記者 馬方業 邢萌
近日,全國各地掀起了學習區塊鏈知識、研討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高潮。到底如何理解區塊鏈?區塊鏈的價值在哪里?帶著諸多問題,《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李鳴還擔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的主任,以及IEEE計算機協會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委員會主席、IEEEP2418.2區塊鏈數據格式國際標準項目組主席、IEEEP2841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評估框架與過程國際標準項目主席,長期跟蹤研究全球區塊鏈產業發展以及區塊鏈標準化制定。
《證券日報》:李主任,您好,當前社會上討論區塊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不少“形似”的比喻,比如用打麻將的形式來解釋。您能否通俗的給大家講一講什么是區塊鏈?
李鳴:好的。區塊鏈其實只是一個通俗說法,按標準來說應該叫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ISO22739國際標準中定義,區塊鏈是使用密碼技術將共識確認的區塊按照順序追加形成的分布式賬本。在技術層面,區塊鏈是利用加密算法將塊鏈式的數據按時間序列排起來形成的數據結構,分布式賬本是把塊鏈式的數據存儲在網絡中不同節點中形成分布式的共識機制。區塊鏈用塊鏈式的數據結構對數據進行了“封裝”,分布式記賬是利用分布式網絡存儲相同的賬本來作為機制保障。因此,可以理解為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是利用一系列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封裝”,形成了可信、共識防篡改的技術體系,從而為最大化數據價值提供支持。
在應用層面,通過對數據的“封裝”,為存證和確權、交易和交換、溯源提供了技術保障。現在我結合一個溯源場景分析什么是區塊鏈及其價值。有家保險公司做了一個“步步雞”項目,它把產業鏈里的養殖基地、分銷方、物流方、超市連在一起,通過區塊鏈技術將“步步雞”的生活數據“封裝”上鏈,老百姓可以掃描相關裝置了解雞的全生命過程。這就是將供應鏈相關方作為區塊鏈的分布式節點,去共同了解或者分享雞的真實數據,以便完成供應鏈所有相關方的共識,最后讓百姓真正吃到有保證的雞。
同時,該項目把銀行和保險公司接入到區塊鏈網絡中,讓銀行和保險公司實時掌握雞的健康和活動數據,這樣銀行就不用去山里調查,降低了盡職調查的成本,從而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把錢貸給農民,農民可以擴大養殖規模。同樣,保險公司也有雞的健康數據,比如系統記錄雞每天可以走一萬步,雞的健康狀況可以保障,保險公司也愿意把保險賣給雞農。如果有問題的話,接入網絡的農科院專家也可根據實際情況為養殖戶提出建議。這樣就在生態上就把所有的相關方引入到區塊鏈網絡中,形成生態共識。
這個例子可以充分體現區塊鏈的技術價值。首先是存證,把雞的活動數據上鏈,存證后在供應鏈和生態環境中分享,從而打通了供應鏈和生態中的信任通道,降低了信任成本和商業摩擦,提升了價值交換的效率。這個案例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原來養殖戶沒有信用保障,需要用人來調查、靠協議保障,現在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信用支持,從而構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通過我們的分析發現,區塊鏈可以用在存證和確權、交易和交換、溯源和信用服務四個方面,后面三種應用方式的前提都是存證和確權,沒有存證則無法進行交換、溯源和信用服務。現在大部分溯源、積分、供應鏈管理、司法存證的項目都在范疇之內。通過這種分析避免了在金融、教育、醫療等多種場景里面的窮舉現象,可以基于區塊鏈的技術特征提煉出相關的應用邏輯,為所有行業提供指導。
《證券日報》:不管是什么樣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最終都應該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那么請問,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數字經濟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李鳴:從科技視角來看,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是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加工數據的工具,主要是為了最大化數據的價值,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工數據過程產生的活動和現象或許是數字經濟組成要素。當前,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就要最大化數據的價值,這個過程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數字產業化,第二是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即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產業生態。產業數字化是在產業中使用數字科技,其中包括金融科技、監管科技、工業互聯網、法律科技和內容科技等。
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是數據,這與傳統的工業經濟有很大區別。假設使用一度電,消耗一定量煤,電用完了,煤也沒了。但是數據不一樣,一經采集,在合規合法的前提下可以無限次使用,甚至可以將數據的采集和獲取邊際成本降為零。除了邊際成本遞減外,就是數據的價值空間可以無限放大。比如身高加體重的數據是一個價值,身高、體重、家庭住址是另一個價值,再增加工作地址,又是形成新的價值空間。每一個數據項和其他數據項兩兩組合都可以形成新的價值空間,當數據量無限大的時候會形成巨大的價值空間。這也是為何如Facebook、螞蟻金服等頭部互聯網企業定義自己是數據公司,原因是它們在數據中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最后,基于數據的服務已經成為主要的服務形態,最直接的就是征信服務,在征信領域數據即業務。數據很重要,但是不合規的直接交易和交換存在法律風險。基于數據的服務已經變成非常好的商業模式。以前傳統環境下,買一個自行車屬于基于商品的服務。在數字經濟環境下,有了大量數據,基于商品的服務向基于數據的服務轉變,共享模式則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人們不需要買自行車,只要基于地理位置和手機支付,就可以完成基于共享單車的數據服務,消費1元便可享受到服務。共享單車已經不是商品,它已經成為數據服務的載體。數據的邊際成本、空間無限大、數據驅動服務,形成了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值得思考的創新模式。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