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見習記者 高倩
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產業鏈條的融合也愈加緊密,這就使得任何一筆大的收購,都可能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廣泛影響,也就需要利益相關方都來“談一談”。
芯片領域的一筆收購正在經歷各方博弈——AMD350億美元收購Xilinx(賽靈思)。最新的消息顯示,這筆收購已經獲得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的批準。更早之前,其已獲得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等的批準,接下來還需中國、歐盟等監管機構的批準。
從全球芯片產業的發展來看,各大公司慣于通過收購來完善產業布局。而在該行業風云變幻之際,中國的芯片公司也在不斷加碼自己的芯片能力。
“攪動”整個行業格局
如果進展順利,AMD收購賽靈思將成為全球芯片領域的第二大收購。這會給產業帶來哪些影響呢?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筆收購,可以豐富AMD的解決方案,形成CPU+GPU+FPGA的產品組合,以增加與英特爾、英偉達相比時的行業競爭力。
一位芯片公司創始人則認為,現在的超級計算機領域,需要CPU、GPU、FPGA和AI加速器四種能力。通過不斷的收購整合,目前英特爾、英偉達和AMD已經擁有完整的解決方案,成為了該領域的三強。
“如果沒有收購,中國公司可以選擇和Arm合作,也可以選擇和賽靈思合作,可以先做單品。但現在它們擁有市場定價權,可以配置不同的價格組合,讓中國公司突破起來更難,”上述創始人說。
除了AMD收購案,英偉達欲400億美元收購Arm,也同樣備受關注。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英偉達收購帶來的影響還要大于AMD。
在上述創始人看來,收購會讓英偉達在行業內形成壟斷優勢,未來如果遇到同類產品競爭,大家都在擔心它不會保持客觀中立。“如果英偉達受到股東壓力,它會不會把創新產品先使用半年,然后再給到其他合作廠商,通過各種限制來保持競爭力。”
使用Arm技術授權的公司都會表示擔憂,不只谷歌等美國公司,還有很多中國公司,包括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
華為海思已經受到沖擊。受美國劃定的“實體清單”影響,Arm不再給海思技術授權,這讓后者的全球營收排名直線滑落。
來自研究機構IC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全球半導體公司營收排名中,華為海思已經跌出了TOP15,上一年同期排在第10位。受此牽連,研究機構IDC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一季度的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中,華為跌出了全球TOP5,而上一年同期為第2位。
加強芯片自主創新
對于這兩筆收購,還在等待中國監管機構的審查和批準。雖然業界對此充滿擔憂,但監管機構再次按下“暫停鍵”也不是不可能,畢竟2018年高通47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就被否決了。
目前擺在中國公司面前的問題在于,如何加強芯片這種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2019年,華為麒麟芯片的推出,可以稱之為中國芯片界的最大“黑馬”。但因為“缺芯”,麒麟系列芯片無法再生產,使得華為Mate40成為搭載麒麟芯片的“絕版”機。
到2020年,“缺芯”的影響還在持續,但芯片領域的投融資創新高。進入2021年,各大公司對芯片業務的布局也更為密集。
6月30日,比亞迪發布公告,旗下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業板IPO申請正式獲得深交所受理。一年前,比亞迪分拆半導體業務,A輪獲得19億元融資,由紅杉資本、中金資本以及國投創新領投,投后估值近百億元。
6月26日,百度宣布將成立獨立芯片公司——昆侖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百度芯片首席架構師歐陽劍擔任昆侖芯公司CEO。百度還透露,芯片業務在3月獲得融資,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CPE)牽頭,IDG資本、聯想投資有限公司以及行業基金OrizaHua跟投,估值約130億元。
6月9日,有媒體報道,小米正在重新組建芯片團隊,有望重新殺入手機芯片賽道。而早在2014年,小米就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北京松果電子,其后發布首款自主研發手機芯片澎湃S1以及第二款芯片澎湃S2。
此外,報道稱,海思也在加碼新的芯片技術雙芯疊加,OPPO也在以40萬元的年薪招攬應屆芯片人才。
可以看到,自動駕駛芯片和手機芯片需求巨大,也成為中國公司布局的重點,這也可能是未來的破局點。來自CINNOResearch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5月的手機芯片出貨量中,海思出貨量銳減后排在第4位,而紫光展銳首次沖入前五,同比增長超6000%。
“中國遲早會趕上國外公司,”上述創始人說,“因為中國消費了全球一半的芯片,電子市場的大部分終端需求在中國,越靠近市場對需求就越敏感,也就越容易捕捉新機會。”
(編輯 張偉 白寶玉)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