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RT電視、液晶平板電視再到激光電視,中國電視產業和技術的“進化史”,也正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歷程的一部變遷史。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激光電視在成為氣候之前,是一個個在困境中求生的故事。
海信電器用了整整11年把激光電視這個“口水中長大的孩子”從一個產品做到了一個產業,也從一個企業影響到了一個行業。
對中國彩電產業來說,原創一個品類實現超越,不再是一個不可想象的任務。
中國的第一次先發優勢一項關乎彩電業未來的事業
自1958年天津712廠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電視機以后的幾十年間,歷經電視黑白顯示技術、彩色CRT顯示技術和液晶平板顯示技術,中國上百家電視企業飽受缺乏核心技術困擾,沒有討到什么便宜。
在一次講話中,時任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喬躍山發問:“中國彩電企業必須思考:方向在哪里?”
一直有著技術反超夢的海信電器做出了大膽嘗試——以激光顯示開啟一條由中國企業自主定義的彩電發展道路。
2007年,海信電器開始進行激光顯示技術的儲備,并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劉衛東擔任課題組組長。2011年,相關研究人員一并劃入新成立的海信數字多媒體國家重點實驗室激光顯示所,進行產業前沿技術的研發。2014年,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子顯示技術委員會(IECTC110)正式成立激光顯示工作組。海信電器首席科學家劉衛東當選為激光顯示工作組的召集人。
這是中國專家第一次在顯示領域擔任國際標準工作組召集人。在此之前,顯示領域的標準制定多由日韓國家主導。“在大多數顯示技術上,中國還是落后的,但激光顯示,我們有先發優勢。”劉衛東說。
試錯4年確定技術路線整整7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過的路。
所有的關鍵技術都需要自己摸索,成為海信電器研發團隊遇到的的最大難題。經過4年多的試錯,2012年初,一臺體現海信激光電視雛形的DLP混合光源激光電視技術原型機在美國CES上展出,這是海信首次公開展示激光電視技術路線。等到一年之后,LG才正式展示了類似的產品。
很快,技術的嘗鮮者們再次陷入困境,大多數廠商選擇了退出,包括LG在內終止了技術的開發。但海信電器的選擇是招兵買馬,繼續做下去。
2012年,在投影模組研究和開發20年之久的李文宗博士帶領7個人的臺灣團隊加入海信,成員技術專長分布在激光投影所需的電(電路)、熱(散熱)、光(發光)、機(機械)等方向,彌補了海信在機械和散熱方面的研發短板。
2014年9月,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發的100吋超短焦激光電視。從2007到2014,整整7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海信終于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正是憑借在激光顯示技術上獨樹一幟的開拓性創新,海信成為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平板顯示技術委員會(TC110)激光顯示標準組組長單位,劉衛東博士成為該標準工作組的召集人。
一把手工程打造口水中長大的孩子
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如果最高領導者沒有技術背景,很難在技術創新方面出現重大突破。堅定不移推動電視產品走向高端,往技術深度更高的層面去做,是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一直在堅持的事情。
如今,海信在激光顯示領域已申請478多項專利,核心的激光光學引擎可100%自主研發設計,從研發、設計到整機生產制造完全自主運營,70%以上的制造成本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某種程度上,周厚健是海信激光電視的首席產品經理。他每周都會多次關注激光電視,對激光電視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技術非常熟悉。包括更加開放地進行技術合作,引進大量行業內部專家,關鍵人員的薪酬制定,也是直接參與指導。
像每一個新生事物一樣,海信電器主導的激光電視宿命般地在在質疑、指責甚至攻擊中壯大。目前,全球20多家企業紛紛進軍激光電視行業。
海信激光顯示公司總經理高玉嶺把激光電視比作“在口水中長大的孩子”。
而讓產品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同甚至追捧,是對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最大肯定。中怡康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無論是零售量還是零售額上看,海信激光電視都已經穩穩占據中國80吋及以上市場半壁江山,其中8月份的零售量占比更是達到了64.37%。
據介紹,向更小尺寸、更高畫質的產品發力,使激光電視在更多尺寸段上實現其他顯示方式電視的替代,是海信激光顯示研發團隊的接下來的新任務。
15:26 | 江南布衣“源于雪域 絨于自然”探... |
15:10 | 普洛斯中國一季度運營穩健 |
14:25 | 斯凱奇宣布同意被3G資本收購 預計... |
14:20 | 年營收首破千億元 四川長虹加速AI... |
11:40 | “7天5板”牛股突發利空,開盤跌停... |
10:58 | 穩進提質繪新篇 中誠信托2024年報... |
10:46 | 淘寶閃購上線6天:外賣單日訂單量... |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