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彬彬 見習記者 王僖
11月23日上午,圣陽股份在深交所舉行重大資產重組媒體說明會,就此前公告的重組預案進行說明。根據此前公司披露預案,圣陽股份擬作價12.33億元收購新能同心100%股權,新能同心將成為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本次交易構成重組上市。據了解,新能同心主要從事光伏電站的投資開發、運營、電力銷售,與圣陽股份主業協同效應有限,重組后將形成雙主業發展。
構成重組上市公司仍無實控人
本次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式,向交易對方中民新能購買其持有的新能同心100%股權,經過預評估及協商,初步確定此次交易標的資產作價為12.33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易構成重組上市。
據了解,2018年2月7日,新能電力受讓圣陽股份的1775.58萬股股份過戶手續辦理完畢。根據當時的《表決權委托協議》,新能電力曾于2017年12月18日擁有圣陽股份5778.04萬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當時圣陽股份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新能電力,新能電力的控股股東為中民新能,中民新能系中民投的全資子公司。在此次交易完成后,新能同心將成為圣陽股份全資子公司,圣陽股份的控股股東將變更為中民新能,由于中民投股權結構分散,無實際控制人,因此在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仍無實際控制人。
目前,圣陽股份專業從事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鉛炭電池、鋰離子電池、新能源系統集成產品及服務的研發、制造和銷售。而標的公司新能同心則主要從事光伏電站的投資開發、運營、電力銷售。
對于此次交易,在11月23日的說明會上,圣陽股份稱,本次重組后,圣陽股份將新增光伏發電業務,可為上市公司增加持續穩定的盈利支撐,也有助于公司立足光伏發電與儲能系統,發揮儲能對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撐作用,發掘“發電、儲電、供電、用電”中的系統服務機會,整合研究在能源智能微網、互聯網+智慧能源等方面的應用、拓展業務。
光伏發電政策紅利消退未影響標的資產
據了解,近年來國家對光伏產業提出補貼逐年下降的政策,特別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補貼不斷降低,退坡趨勢明顯,政策趨嚴。而根據預案,目前標的公司除新能同心200MWp項目、德州翔宇晶彩100MW項目進入第七批國補目錄外,下屬其余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均未進入國補目錄,收購新能同心是否會影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廣受關注。此外,由于目前補貼缺口擴大,電價補貼結算周期拉長,標的公司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比重也在增加,若收購完成是否會進一步對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造成壓力,也備受關注。
對此,在當天的說明會上,交易雙方也對此進行了回應。新能同心董事長范程表示,新能同心多數電站都是在2015、2016年到2017年前建成投產并網發電的,相關政策后續的變化,對之前投入的電站生產運營盈利水平、利潤水平不會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范程還表示,后面的電站業務進入第八批國補的目錄不存在實質性障礙。而已投運電站日常運營成本比較低,未來隨著補貼及資本金的逐步規范,預計也不會產生嚴重的流動性風險。
“短期內,新能同心肯定會對上市公司的流動性產生影響。”中民新能財務總監柯小星說。但他認為,這種影響是正向的,一方面新能同心的凈現金流可以為上市公司補充流動性,另一方面,加入中民新能后,上市公司如果融資有需求,中民新能可以在征信方面提供支持。
協同效應不足重組后公司將雙主業發展
雖然上市公司和標的公司同在新能源產業,可兩者之間既不屬于橫向并購也不存在縱向整合,可以說,協同效應微乎其微,公司未來在業務整合方面將面臨怎樣的風險和公司的應對措施,成為當天說明會更受關注的問題。
對此,宋斌表示,在新能源領域,由于風力發電、光伏發電都存在不穩定的問題,所以發展儲能系統,保證電源安全可靠持續可用,是必然的客觀趨勢,把電池儲能和發電結合起來,發電、儲能、傳輸電、用電結合起來,是未來最大的戰略。“新能同心是一個純電站公司,原來的股東中新目前也還沒有嘗試向海外發展,而我們向海外發展已經有了很多基礎,把發電系統、儲電系統更進一步結合,面向海外服務發展,運用已有的存量資源、渠道、客戶、品牌影響力,這是我們考慮的一個維度。”宋斌說。
宋斌說,重組后公司肯定是雙主業發展,“這是兩個主業,不存在把哪塊減量、移出上市公司。”至于協同性,宋斌表示兩個主業會保持各自優勢,繼續發展,兩個主業相融相合,不限于在大陸、海外,不限于單純的發和儲,總體而言還是以新能源或清潔能源這個大領域作為發展戰略。
08:29 | 天地在線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 |
23:34 |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火鍋巨頭海底... |
23:34 | 老鋪黃金擬配股融資逾27億港元 80%... |
23:34 | 美的集團與海信集團建立戰略合作 ... |
23:34 | 硅料資產布局再收縮 弘元綠能擬轉... |
23:34 | 廣發銀行堅持服務大局 踐行使命更... |
23:34 | 多家A股養殖公司披露4月份銷售數據... |
23:34 | 2458家A股公司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
23:3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 |
23:34 | 防內卷 提升競爭力 | 輪胎產業:突... |
23:33 | 私募證券產品備案量連續兩個月破千... |
23:33 | 年內ETF凈流入額約2500億元 股票型...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