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甘玲玉
據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583.05億元,同比增長4.45%。隨著保監會對中短存續期健康險保費規模的限制,健康險逐步回歸保險保障和穩健發展,以平安健康險首推的“平安e生保”為代表的中端醫療險產品業已成為健康險行業的大熱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該類產品就已達到20款以上,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在競爭白熱化的下半場,各家公司如何出奇制勝?業內人士指出,“百萬醫療險在產品形態方面,基本能滿足現有市場需求,但服務方面將會拉開差距。”
1月1日,平安健康險爆款“網紅”產品“平安e生保”再度升級,2018年版稱為“平安e生保plus”,在保費不變的情況下,新增運動續保獎勵、國內二次診療服務。通過鼓勵客戶完成運動目標,獲取健康獎勵,最高可抵50%次年續保保費優惠;引入國內二次診療服務,力求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和護理方案。
平安健康險營銷管理部負責人張興魯指出,“作為百萬醫療險的啖頭湯者,‘平安e生保’自推出以來,始終引領行業創新,從智能核保、綠通服務、續保免核保三大創新,踐行普惠型健康險實質,把保險保障送入千家萬戶,已累計為200萬客(用)戶提供保險保障服務。此次升級,通過運動續保激勵、二次診療服務,徹底打通‘健康管理+就醫服務+保險保障’全流程、一站式服務閉環。該產品家庭版“e家保”亦同步升級,后續將在平安健康險各銷售渠道陸續推出。”
二次診療迎來春天
此次“平安e生保plus”升級的另一大亮點是為初次確診罹患癌癥客戶提供國內二次診療服務。
平安健康險營銷管理部負責人張興魯介紹,“那些罹患癌癥、且已經在醫院進行過診斷治療的客(用)戶,由國內相應專科排名前十醫院的三級甲等醫院副主任以上級別的專家,根據客戶提供的原診病歷報告、醫學影像資料等,作出客觀的分析和第二次診斷,并形成標準化的第二診療意見報告。”
“而服務的獲取亦非常便捷,一個電話,7個工作日之內即可獲取專業‘二診’報告。”
張興魯介紹,“保險合同等待期過后,被保險人初次確診罹患癌癥,可以致電客服電話95511-7,由客服、預授權團隊對相關客戶資料進行簡單整理后,為客戶在7個工作日內提供一次第二診療意見報告。”
健康管理正當其時
據悉,為幫助客戶改善健康,平安健康險引入全球規模最大、經過科學驗證的“健行天下”(Vitality)健康促進計劃,并搭載平安健康險移動健康管理平臺APP。鼓勵客戶了解并改善健康狀況,由此給予客戶獎勵。
目前平安健康險客戶可通過平安健康APP,參加體檢、完成在線測試、跟蹤和提供體育活動參與度賺取獎勵,完成的活動越多,可獲得獎勵越多。
具體到“平安e生保plus”產品,平安健康險通過鼓勵用戶參與運動,將運動數據同步至平安健康APP,達到一定運動量后,次年續保即可獲得相應獎勵。例如,每日步數目標為10000步,累計達標天數為60天、100天、200天、300天,健康獎勵價值分別為次年保費5%、10%、20%、50%。
有研究表明,每在預防上投入1元錢,至少可省8元醫藥費。張興魯表示,“這種獎勵設置的基礎是,激勵被保人管理其健康,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更加強調預防和保健的重要性。客戶通過運動,不僅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還能獲得獎勵,同時,亦將降低保險公司賠付水平,達到雙贏的目的。”
科技創新引領未來
2017年被譽為“保險科技”元年,互聯網巨頭紛紛憑借強大技術和流量優勢布局保險行業。
今年以來,平安健康險先后推出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客戶畫像等核心科技項目,不斷提升客戶體驗,致力于打造健康險服務新生態。
2017年6月底,平安健康險大數據客戶畫像項目1.0版本正式上線,借助畫像應用技術,通過對用戶消費、行為習慣等脫敏信息的大數據解析,從中抽取更為精準的客戶信息,完成客戶畫像。
2017年8月,平安健康險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致力于打造簡單、便捷、優質的商業智能平臺。大數據平臺的上線極大提升了公司內部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數據采集、部分銷售、理賠等數據需要手工計算及信息及時同步問題,有效避免了大部分重復性工作并加速了數據統一、更新進程。
“隨著科技戰略逐漸深入,平安健康險未來將更多的技術應用至投保、核保、理賠等各個環節,如通過智能問診實現精確分診,解決客(用)戶排隊難等痛點;通過就診極速定位,快速智能匹配客(用戶)就近的醫療網絡優質醫院。”張興魯表示,“平安健康險將在保險科技浪潮中,通過對技術升級和流程再造,為客(用)戶提供更優質、更貼心的服務”。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