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興安 見習記者 韓昱
由于銅在電氣、工業和運輸領域的廣泛應用,銅價常被用來預判經濟周期的拐點和全球經濟的整體健康程度。因其作為先行指標的預測能力,銅也被冠以“銅博士”的稱號。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銅博士”發出的警告愈發強烈,或預示著海外部分經濟體在未來數個季度陷入滯漲的風險正在加劇。
國際銅價下跌趨勢明顯
近期,全球銅價在期貨和現貨市場都出現了大幅下跌,LME期銅在上周五(6月24日)觸及8112.50美元每噸,為過去16個月以來最低點。6月迄今已下跌約11%,單月下跌幅度有可能躋身近30年來最大月跌幅行列。
(圖片來源:TradingView;圖說:倫敦期銅價格走勢)
美國COMEX銅價也同樣呈下跌趨勢,在最近兩周內價格已回落17%。與3月峰值4.94美元每磅相比,下跌幅度已經超過20%。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近日銅價走低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因為當前美國的通脹壓力已經處于高位,美聯儲激進加息,美國經濟下行風險上升,拖累對銅的需求預期。另一方面,二季度為銅的傳統消費淡季,價格下跌也反映了季節性因素的影響。
如明明所述,自2022年6月份以來,多國央行紛紛宣布加息。美聯儲于當地時間6月15日宣布加息75個基點后,英格蘭銀行與瑞士國家銀行也分別宣布加息。全球部分央行今年年內的累計加息次數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數量,海外流動性收緊引發市場悲觀情緒發酵,導致了銅等有色金屬價格持續承壓。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期,銅價的持續走低,也是對2020年以來國際市場貨幣貶值、流動性泛濫、惡意炒作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的有色金屬價格大幅上漲進行的市場回調。
銅價前期緣何高漲?
瑞銀集團(UBS)分析師丹尼爾·梅杰在報告中分析稱,銅價前期持續高漲的主要原因一是疫情時期國際市場出現的供需錯配,導致價格飆升;二是在電動汽車行業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市場對銅的新增需求長期看好。
根據美國銅業發展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未來電動汽車發展催生的需求將顯著影響國際銅市場。銅的需求量預期到2027年將增加170萬噸。市場對于此項中長期需求的看好也傳導為銅價較強的支撐預期。
銅價未來走勢預期如何?
近期銅價的持續走低,也從側面顯示了全球銅需求在當前階段下降。不少海外經濟學家都擔憂,銅價下跌或意味著歐美等主要經濟體正面臨經濟增長停滯的風險。
明明分析說,一方面,自美聯儲3月開啟加息周期以來,市場對于海外滯漲和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愈演愈烈,帶動銅價一路走低。截至目前,LME銅的價格已經較3月的高點下跌了20%以上,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的悲觀預期;另一方面,美國CPI已進入磨頂階段,6月美聯儲加息幅度更是達到了75個基點,未來CPI增速和加息強度都可能出現邊際好轉,市場的滯漲交易可能更偏“滯”而非“脹”。
在談及后續銅價的走勢及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時,明明表示,隨著后續中國國內經濟的持續復蘇以及基建發力,銅價出現反彈的可能性較大。但美聯儲加息和海外衰退風險仍存,未來數個季度仍有下跌的可能性。銅價在當前脫離高位行情,一方面代表了通脹壓力的緩和,美聯儲可能放緩加息步伐,遠期經濟衰退風險邊際降低。另一方面,這也代表制造業上游成本的回落,上游對下游的利潤擠占可能逐步緩解,產生結構性影響。
宋向清表示,考慮到部分有色金屬價格波動與國際地緣政治形勢變化存在因果關系,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變化存在同步性,尤其是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繼續向好的趨勢依然強勁,有色金屬價格在下半年震蕩反彈的可能性增高。
對于A股而言,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陳昱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有色金屬作為資源品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其價格的下跌消除了國內通脹的隱憂,同時會使得中游制造業環節成本降低,提高制造業的盈利能力,對資本市場呈現正向推動,最終加速中國經濟的復蘇。
明明認為,從全球資產來看,美股市場在大幅下跌之后,性價比已經有所顯現,未來行情有望觸底回升。而隨著國內經濟的進一步復蘇,也利好A股市場。
(編輯 喬川川)
23:46 | 南京化纖重大資產重組草案出爐 主... |
23:46 | 杰克股份:全力推進智能高端產品研... |
23:46 | 風范股份錨定海外市場 多元化布局... |
23:46 | 閏土股份穩固業務基本盤 不斷強化... |
23:46 | 政策持續落地企業加碼研發 腦機接... |
23:46 | 推進國際化戰略 沃爾核材擬赴港上... |
23:46 | 小羽毛撬動大市場:羽毛球產業如何... |
23:46 | 打好“三張牌” 促羽毛球產業健康... |
23:46 | 房企債務處置進程提速 行業邁向發... |
23:46 | 佰仁醫療董事長金磊:堅持原研創新... |
23:40 | 一季度41家財險公司車均保費環比下... |
23:40 | 多家金融機構落實監管要求披露助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