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A股經歷了大幅調整,從已經披露的半年報來看,主力機構持倉的核心品種仍以大消費、醫藥和制造業龍頭股為主,這其中大消費板塊又最受投資者關注。本期市場連線特邀天風證券商業與社會服務業高級分析師張璐芳就大消費板塊的投資機會進行解讀。
中國證券報:大消費整體走勢疲弱,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張璐芳:今年以來消費板塊走勢疲軟,我們認為背后原因在于:基本面角度,二季度以來社零增速回落,5月同比增速僅8.5%,是2003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市場對社零預期判斷較去年發生顯著變化;且伴隨棚改貨幣化政策預期的改變,市場擔心未來將進一步對地產后周期消費子行業產生負面影響。資金面角度,2017年機構重倉消費白馬,伴隨貿易戰、政策變化等引起的資金調倉行為,也對消費板塊造成了股價壓制。年初至今板塊回調較大,估值已大幅低于近10年來估值中樞,落至較低估值水平。當前時點看,我們認為消費板塊長期趨勢明確,但由于短期內人氣較低,且由于去年三季度消費基數較高,或仍可能需要等待一定時間。長期布局方面,重點關注各細分行業的龍頭公司,擇機布局。
中國證券報:近期新零售范疇內新概念、新業態層出不窮,是否應該追逐熱點?
張璐芳:新概念新業態的出現本質上反映了兩個事實:一是傳統的人口紅利、城市化紅利和流量紅利的接近尾聲。過去零售行業受益于人口的增長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地理區位因素的影響權重大;對電商而言亦是類似,過去幾年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流量獲取的影響權重大,這意味著多數商業企業善于對“場”的經營,而并不善于對“貨”與“人”的經營。隨著紅利的逐漸消失,線上線下零售企業都開始關注對人貨場的統一與經營,因此帶來了諸多新零售的概念和業態。二是渠道的效率仍然具備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過去的供應鏈環節與流通環節較多,渠道加價仍然相對較高,如何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是本輪零售變革中關注的重點,也是贏得勝利的機會所在。我們認為從這兩個事實出發,將能更好地幫助投資者尋找和挖掘投資機會,投資能夠在變革中取得勝利的企業和模式,而非盲目追逐熱點。
中國證券報:針對“消費升級”,近期市場中涌現出“消費降級”的說法,您怎么看?
張璐芳:我們并不認同消費降級的概念。首先需要對消費升級的概念做一個重新的界定,消費升級并非是購買更貴的商品,而是一種滿足向上的人心的需求層次升級,包括品類升級、品牌升級。品類升級中的典型在于從教育消費向服務消費遷移,參考日本過去30年的消費結構變化,醫療服務與教育消費占比提升;品類升級也包括向智能家電的升級,甚至是從紙巾向濕紙巾、棉柔巾等小細分類目的升級。品牌升級是指從無品牌到品牌,從低質量品牌到高質量品牌,而不是僅指價格的增加,更包括性價比的提升。所以如果真正理解了消費升級,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說我們認為當前出現的一些現象并非是意味著消費降級,拼多多等平臺的出現對于未有過網購經歷的低線城市及農村消費者而言,是一種消費升級、渠道升級;小米等的熱銷更不是消費降級,而是給消費者帶來了品類的升級,且用更低的價格獲得生活品質的提升,這同樣也是升級。消費行業變革會帶來行業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會使企業以更優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商品,而這些都是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