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金網浙江省杭州市訊(農村金融時報 記者魏再晨)中國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論壇日前在杭州舉行。論壇上,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致辭稱,作為農村普惠金融服務主力軍,農合機構助力脫貧攻堅戰略,踐行普惠金融成效顯著。
普惠金融服務效果明顯
潘光偉介紹,截至2018年末,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總資產34.5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6%;總負債31.8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9%。各項貸款增速13.1%,高出銀行業1.2%。其中,農合機構涉農貸款余額9.6萬億元,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8595億元,同比增長7.3%。
在各類銀行同時發力的情況下,農合機構新增小微企業貸款8537億元,增速高出銀行業近2%;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比年初降低1.3%,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約占銀行業全部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的70%以上,總體實現了總量增長、結構優化、成本下降的目標。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截至2018年末,農合機構發放扶貧小額信貸余額1660億元,同比增長18.7%。
貸款投放不斷增加的同時,農合機構的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目前,農合機構共有法人機構2239家,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機構的48.8%,共有營業網點7.9萬個,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可得性、滿意度顯著提高。
充分應對未來挑戰
在充分肯定農合機構成績的同時,潘光偉也表示,農合機構既面臨各類業態競相參與競爭、公司治理和風控體系薄弱、風險易發多發等嚴峻挑戰,又面臨商業可持續性不夠、信用信息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問題。
對此,他給出5條建議,鼓勵農合機構提高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普惠金融水平。
具體來看,一是回歸本源,堅守定位。農合機構要保持縣域法人地位不動搖,堅持“做小做散”,專注服務本地、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宗旨,著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鞏固好支農支小優勢地位。
二是加大扶貧信貸投入,助力精準脫貧。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扶貧產業的信貸支持,探索扶貧新模式,推動扶貧扶智,將傳統的“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
三是堅持發展綠色金融,要研究制定綠色信貸業務管理辦法,完善綠色金融相關標準,促進信貸資金逐漸從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轉移到低碳產業,推動綠色低碳的鄉村振興建設,助力可持續發展。
四是加強公司治理,防范化解風險。要積極探索建立特色化、差異化、符合小法人特點的公司治理架構和機制,探索“銀擔”“銀政”“銀保”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風險分擔機制,降低金融機構的服務成本和風險。
五是加強金融科技運用,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加強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探索開展金融科技合作模式,提升金融服務精準匹配能力。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