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今年以來,外資在持續、大幅加倉A股銀行保險股。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6月10日收盤,納入統計的36只A股銀行保險股中,外資對30只個股的持股量較去年12月31日出現增長,對24只個股的持股量增幅超過10%,對10只個股的持股量增幅超過50%。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外資對青島銀行、中國人保、蘇州銀行的持股量增幅均超過100%,分別為182.2%、161.3%、102.3%。
外資加倉
偏愛股份制行與城商行
記者據滬深港股通中央結算持股記錄梳理顯示,今年以來,外資密集加倉了銀行保險股。其中,對銀行股的加倉最為明顯。
納入滬深港通的31只A股銀行股中,年內僅5只個股被外資減持,其它26只個股均被增持。其中,截至6月10日,外資對青島銀行、蘇州銀行、中信銀行、貴陽銀行、長沙銀行、江陰銀行、張家港行、鄭州銀行、交通銀行這9只銀行股的持股量較去年底均增超50%。
此外,年內外資對成都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農業銀行、江蘇銀行、青農商行、上海銀行、常熟銀行、南京銀行等9只銀行股的持股量增幅在20%至50%之間。從不同銀行機構來看,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是外資重點加倉對象。
從被外資減持的銀行股來看,僅西安銀行、建設銀行、北京銀行、紫金銀行、平安銀行這5只銀行股被減持。總體來看,除西安銀行之外,外資對其他4只銀行股的持股量降幅均低于10%。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壓制銀行板塊的負面因素逐步出清,銀行股下行風險較小,諸多積極因素推動外資等資金買入銀行股。
安信證券分析師李雙認為,首先,銀行股目前估值已處于歷史最低位,疊加市場流動性充裕、資本市場逐步運行平穩,銀行板塊再度下行風險并不大,具備絕對收益。其次,受益于旺盛的基建信貸需求驅動規模擴張、受疫情影響較小、估值相對合理的區域性城商行,當前性價比可能依然較高;部分具備獨特商業模式的農商行也是不錯的配置選擇。再者,對于股份制銀行,大多數銀行估值已經處于過去六年以來的絕對低位,并且前期市場擔憂的風險點也充分釋放,但受制于信貸增長緩慢、財富管理邏輯受損、房地產信用風險暴露等因素,投資者對其中期業績仍有些許擔憂。
一直以來,險資是銀行股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就銀行股配置價值與風險,一家中型險企資管部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去年以來,地產行業風險對銀行板塊形成持續壓制,隨著地產板塊風險逐步出清,銀行股估值有望得到修復,目前對該板塊走勢影響較大的因素包括信貸政策、疫情反復、宏觀經濟增速等因素。事實上,隨著風險逐步出清,今年銀行板塊表現出一定的抗跌性。據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今年以來截至6月10日,國有大行的漲幅達4.2%,農商行的漲幅達1.6%,城商行的漲幅達1.2%。
對中國人保
加倉幅度高達161%
從保險板塊來看,A股五大保險股中,外資加倉了3只,分別為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其中,對中國人保的加倉幅度高達161.3%。
保險板塊(申萬二級行業分類)去年跌幅高達38.48%。今年以來,保險板塊再度下挫12.46%。基本面遲遲得不到改善是拖累保險板塊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保費數據來看,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今年前4個月實現總保費同比僅增長3.45%。其中,對保險股影響最大的壽險業務持續萎靡不振,五大險企壽險業務前4個月同比微增0.25%,兩家頭部壽險公司更是出現同比負增長。
從最新的經營數據來看,6月10日,已有2家上市險企披露了前5月保費數據。中國太保前5月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6.7%,其中,太保壽險增長5.1%,太保產險增長9.6%。中國人保前5月保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2.86%,其中,人保財險增長10%,人保壽險增長16.8%,人保健康增長29.5%。整體來看,上述2家上市險企的壽險業務仍在復蘇,產險業務增速企穩向好。
從去年10月份以來,上市險企產險業務呈現觸底反彈態勢,這或是中國人保被外資大幅加倉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人保的業務結構中,產險業務比重最大,且人保財險是近年來國內保費與凈利潤份額最高的財險公司。隨著國內產險業務的復蘇,其也是A股五大保險股中年內漲幅唯一一只收正的保險股。
從保險板塊未來的走勢看,上市險企、券商等機構認為,目前,保險股估值處于歷史底部,具備一定的配置價值,但行業復蘇,尤其是壽險業復蘇仍受到疫情、行業轉型等諸多因素的壓制。
6月9日,在中國太保2021年度股東大會上,中國太保董事會秘書蘇少軍表示,保險板塊整體表現不太好,中國太保股價當前的估值水平也處于歷史低位,其中既有疫情反復,宏觀經濟放緩,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帶來的一些波動性、情緒性的影響,也有保險行業本身正在經歷深度轉型和價值重塑的因素。此外,今年3月底,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以及中國太保等4家上市險企管理層在業績發布會上均表示,當前公司股價被低估。
近期,多家券商機構亦發布了保險板塊中期策略,包括光大證券、東方證券、浙商證券等券商表示,目前,保險板塊估值處于歷史低位,具備配置價值。從基本面來看,產險業務持續向好,而壽險業務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期,需要“靜待重生”。
19:02 | 敷爾佳:深耕市場需求 以戰略布局... |
19:01 | 草種科技保障長效生態治理 蒙草生... |
18:59 | 澳洲會計師公會調查:科技創新成為... |
18:58 | 蒙草生態創新機械助力“綠進沙退” |
18:57 | “我是股東”活動走進國芳集團 |
18:56 | 外匯局:2025年一季度我國經常賬戶... |
18:55 | 《2024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 |
18:48 | 首屆黑色大宗供應鏈風險管理論壇成... |
18:47 | ?騰訊云攜手阿聯酋C.live 打造低... |
18:36 | 助力國產MRI核心部件破局 健信超導... |
18:10 | 雪龍集團榮獲“2024年度浙江省汽車... |
17:32 | 北京證監局指導北京證券業協會召開...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