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這一工作總基調,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靈活性,加強政策之間的協調聯動,確保穩住宏觀經濟基本面。”7月17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談到下半年經濟工作時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達6.8%,工業、服務業發展良好,但投資和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不高。今年上半年,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8.5%、31.4%和-9.9%,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去年全年轉正之后,在今年一、二季度再次轉負。
面對“很多人擔心我國下半年經濟遭受沖擊”的提問,嚴鵬程表示,經過這幾年持續推進轉變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我國經濟已由過度依賴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主要依靠消費、服務業和內需支撐,最終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已達到60%左右,外貿依存度正在不斷下降。
“我國有足夠的政策空間來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沖擊。”他進一步表示。
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較為亮眼的數據“答卷”,不過,也有少數指標出現放緩。
針對這一現象,嚴鵬程提出,不能只看增長數量,更要看發展質量。“相關指標增速回落并不必然意味著經濟增速下滑。從支出法看,GDP由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構成,但固定資產投資并不等同于資本形成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不等同于最終消費。比如,近年來我國消費升級步伐加快,服務性消費快速增長,占全部消費的比重不斷提高,按照現有的統計口徑,這一變化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中體現得并不充分。”
同時,他表示,就目前來講,我國投資、消費結構正在持續優化。從消費看,消費提質擴容積極推進,今年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了29.8%,信息、文化、旅游等消費旺盛。從投資看,民間投資、技改投資的增速持續高于整體投資水平,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農業等補短板領域的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的增速分別達到35.4%和15.4%。
“(我國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可以說是蘊含著巨大的消費升級需求;過去五年我國的市場主體數量增加近80%,目前已超過1億戶,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3。”他說。
在7月17日下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109期“經濟每月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也對個別指標下滑進行了解讀。他表示,具體在一些微觀層面上,投資增長速度回落,但結構出現了優化。“今年前6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創歷史新低,去年是7.2%,前年是8.1%。投資下滑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基建投資下滑過快,一個原因是地方政府的降杠桿還有PPP項目規范運作加強監管。另一方面民間投資總體上是穩定的,房地產投資也是相對穩定的,這個支撐了經濟增長。”
徐洪才表示,制造業投資創歷史新高,增長達到6.8%,過去幾年在4%、5%之間徘徊。“說明制造業轉型升級有一定效果,我們低端制造業投資產能過剩,所以很難吸收過多資金。現在高端制造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傳統的制造業也加快了技術轉型升級,吸收了新的資本。”
釋放內需潛力
那么,下半年中國經濟會怎么走?
嚴鵬程表示,下半年,我國經濟有望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總供求關系基本平衡,預計物價將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
不過,下半年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在增強,有可能進一步影響中國經濟。
對此,嚴鵬程表示,中國有足夠的政策空間來應對。“當前,我國財政赤字率、政府負債率較低,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較高,企業負債率趨于下降,宏觀調控有足夠的空間和政策工具可用。”
下半年,將堅持穩中求進這一工作總基調。具體來說,將以補短板為重點,適度擴大有效投資,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釋放內需潛力;繼續下大力氣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切實解決制約創新發展的堵點、難點和痛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繼續推進營商環境改善和結構性減稅降費,讓企業輕裝上陣,切實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充分發揮兩個負面清單的作用,爭取吸引更多的外資。
“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有條件,也有足夠的能力,以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和持續健康發展的確定性,有效應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確保實現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他說。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下半年經濟也有不少有利條件。“中國經濟韌性強,內需增長空間較大。通過促進內需增長來消化和吸收外部沖擊,仍有較大的回旋余地。”
唐建偉進一步認為,在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下,積極財政政策的調節空間更大一些。“貨幣政策方面,在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正常化,美聯儲持續加息縮表的國際大環境下,中美利差的縮小會加劇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壓力,所以中國貨幣政策進一步放松的空間非常有限。”
而考慮到今年上半年財政收入及稅收收入增速都超過GDP增速和全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唐建偉指出,財政減稅降費仍有一定空間。
徐洪才認為,中國經濟有韌勁,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這包括結構性降杠桿節奏和力度如何把控好。“適當增加政策靈活性可能是需要的。就怕政策疊加產生的共震效應,內外因素影響交織在一起,我們還是要把控好節奏和力度。”他在7月17日的經濟每月談上說。
20:28 | 佳隆股份:公司的醬油產品可借助公... |
20:28 | 佳隆股份:公司的醬油業務正在按計... |
20:28 | 佳隆股份:公司醬油產品預計下半年... |
20:28 | 佳隆股份:企業的經營業績受經濟環... |
20:28 | 江波龍: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股... |
20:28 | 江蘇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 |
20:28 | 潔美科技:第四屆董事會第二十四次... |
20:28 | 津膜科技:5月12日將召開2024年年... |
20:28 | 凱中精密:截至4月30日股東人數為3... |
20:28 | 立昂技術:截至4月30日股東總戶數... |
20:28 | 聯創電子:二級市場股價波動受宏觀... |
20:28 | 聯創電子:截至2025年4月30日收市...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