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前后,非一線城市的“返鄉置業”已經成為各大開發商一個固定的營銷節點,降價促銷各種優惠禮包,返鄉置業的成本低而且還帶著幾分情懷色彩。
但對于大多數搶在這個點購房的置業者來說,老家買房真的適合你的需求么?尤其是在縣城,如果舉全家之力買的一套房子不漲反跌,找不到“接盤俠”就慘了。
下載APP閱讀本文更深度報道拿一線城市的錢,回鄉買房
近日,安居客發布的《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59%的受訪人群有返鄉置業的意愿。
其中在“考慮回家鄉買房的首要因素”中,“改善家中長輩/小孩生活條件”占到33%,“當前工作城市買不起房”占29%。
而在1月,28家房企公布的銷售業績也顯示,一二線城市銷量相對平穩,三四線城市的房屋交易量則頗高。
業內人士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春節期間,人們回到家鄉,返鄉置業的需求在積極釋放。在很多人看來,在一線城市賺錢,回自己的老家買房,可行性高,有種“套利”的快感。
同時,家鄉未來的發展也值得去投資。近年來,幾大城市群代表的資本產業遷移十分明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帶等核心城市的產業和資金向環核心城市的周邊城市的外遷,也促進了非一線城市的產業升級。
居民消費升級也是重要原因
同時,還有另一點助力因素——城市高鐵。高鐵經濟想必大家不再陌生,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深刻道出了交通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高鐵的建設無疑加深了核心城市與其周邊城市的空間聯系,地理屬性上的關系進一步被拉近了,經濟的關系相應也會得到深化。
目前國內現有高鐵站點及互通情況(來源:CRIC研究)
縣城樓市迎利好?首提去庫存
2017年12月23日,住建部部長王蒙徽指出,庫存仍然較多的部分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要繼續做好去庫存工作。這是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到縣城也要去庫存。
“去庫存”這個詞已經很熟了,就是拼命讓你加杠桿,貨幣政策非常寬松。這就意味著2018年將輪到目前房價還沒有上漲的(已經大漲了的不包括)部分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城可能迎來新一波機會。
但問題是,有多少縣城有過量庫存呢?
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不僅是商品住宅的待售面積大幅下降,去化周期已不足5個月,而且以過去十年商品住宅累計新開工面積的80%作為可售面積,基本與住宅累計銷售面積相當,可以說庫存也已經幾乎消耗殆盡了。
那為什么還要去庫存?去庫存的本意,首先是為了解救哪些當地落后生產力的開發商。一方面,縣城里的一些雜牌房企為了利益,不會降價。如果降價,真金白銀就掉地上了,所以寧可撐著等待下一波行情,也不可能降價。至于那些撐不住的,干脆爛尾。
結局好的政府接手繼續建設;結局不好的,只能一直“死”在那里。
尤其當500強房企帶著更好更優的產品涌入這些城市后,大多數當地房企蓋的住房幾乎就變成了更難去化的庫存了。
但棚改勢必會創造更多需求。在貨幣化安置成主流的情況下,2018年,中國各地將改造各類棚戶區580萬套。這就可能意味著,大力推進去庫存和棚改的縣城,將是大房企獲得短期業績增長的最后盛宴,在那些住宅品質不良、房價不高的中小城市,大房企的進入一定會推動房價向大城市看齊的。
近幾年來全國棚改目標
然而已經完成去庫存和棚改并導致地價房價大幅上漲之后,勢必出現剛需和改善需求購買力不足、投資需求逃離,最終導致銷售下降、投資下降,市場難以持續,負增長甚至是銷售大幅下滑是不可避免的。
那回鄉置業究竟該如何抉擇呢?
建議先考慮好這些問題——
1)買房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因為老家在這里,這里有父母和親戚,這是肯定有必要買的。但是,三四五線的自住房一套舒適的足矣,不要多配。除了環北京(樓盤)、環上海(樓盤)、環深圳(樓盤)之外,其它地方三四五線城市的房產只有居住屬性,沒有投資屬性,更無金融屬性。
2)房子內在價值夠高嗎?
有句話說,購買房子,本質上不如說是在購買城市。房價上漲,本質不是房子本身升值了,而是周邊的配套增加了土地的價值,土地的價值轉移到房價上了。所以同樣的房子,蓋在大城市的附近,還是在偏遠的小地方,最后的結果真是天壤之別。
這個時候你就要思量一下你的家鄉發展是不是能夠跟得上步伐了。
3)短短幾天返鄉置業真的不倉促嗎?
春節假一共才七八天,就算你能過完正月十五之后上班,也不過就是半個月。
短短幾天的時間,要完成密集看房、全家討論,與賣家下定、簽合同,過戶等種種手續,得有多趕?買房是件大購買行為,小鎮房企魚龍混雜,看見開發商降價促銷就入手,一拍大腿就把房子定下來的,怕是后患無窮。
4)異地怎么處理房子的問題
裝修就是個大問題了,大家都知道裝修是個長期戰,小到一塊瓷磚都可能有問題,如果隔著兩個城,你怎么放心得下?
那如果裝修好了又要怎么維護呢?要是沒人住也只能空著,想租也沒人租,小地方的空房太多了,但外來務工者卻不多······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還是錢。返鄉置業這種事,如果經濟上尚有余力的話也還是可以考慮的,不然把自己套牢了,回報率又遠遠沒有達不到想象的標準,也只能自己心里苦。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房地產金融。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