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張志偉
作為中國風險投資行業唯一的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今年將向兩會提交5份提案,內容涉及創新藥研發和審批體制改革、醫療信息化和智能化、傳染病多種防治機制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創新、科創發展等。
推動建設“醫藥強國”
沈南鵬深諳科技創新、數字化升級和信息化應用對于醫療健康企業和機構的重要意義,他今年有3份提案重點聚焦此領域,倡導推動建設“醫藥強國”。
沈南鵬的提案指出,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總體發展良好,新藥尤其是“救命藥”上市速度明顯加快,但在新藥研發轉化和患者可及性方面,有些問題亟待突破:第一,新藥審批效能仍受制于人員數量和經驗不足,預算承壓不利于隊伍穩定和專業性提升;第二,醫保對醫藥創新的激勵引導不足,當前醫保集采推動藥品大幅降價,短期內雖可惠及患者,但長期需考慮創新藥企的研發積極性,“做好藥,好回報”的機制仍需完善。提案認為,以政策改革推動新藥研發、臨床試驗、入市全程加速,激發藥品創新活力,增加創新藥可及性,切實解決人民的醫療用藥需求,是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向。因此,著力點需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為審評專業能力提升提供投入保障,引入專家資源支持藥審人員培訓,包括穩定投入,擴充藥審中心人員隊伍,提升藥審整體專業能力和效能;落實專家咨詢委員會機制,建立境外審評專家咨詢渠道,爭取加入國際藥品認證合作組織(PIC/S),就新藥臨床試驗、創新藥審批、優先審評等建立常態化咨詢渠道,整合國內外藥審專家資源,強化對藥審人員的培訓。
第二,優化招采規則,合理確定醫保談判價格,包括合理規劃藥品降幅。在加快出清“低質、無效”藥品、進一步促進仿制藥降價的同時,建議考慮藥品實際生產成本,合理確定采購價格;針對創新藥,建議充分考慮藥品所處不同生命周期,給予一定的降價保護,以保護創新積極性;探索藥品準入由“邀約制”向“申報制”轉換,加快創新藥進入醫保。建議新藥上市后,企業無需等待醫保談判時間窗口即可進行醫保申請,實現“企業滾動申請、醫保滾動評審、目錄時時更新”,使患者盡早用上臨床價值顯著的新藥。
推動醫療信息化、智能化升級
沈南鵬提案認為,我國醫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加速。
沈南鵬提案就此提出4點建議:第一,推動國家層面的個人健康檔案系統建設,為醫學人工智能和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構筑數據基礎,包括有序推進電子病歷數據庫的跨地域互聯互通,逐步匯集居民公衛、檢驗檢測、就醫轉診等醫療健康信息,構建全民個人健康檔案(PHR)體系;參考國外醫療電子數據交換法案,監管機構可加速針對健康信息管控立法,對健康/醫療的隱私管理設立標準。
第二,深化醫療器械審評改革,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產品上市,包括探索建立AI專項通道。參照FDA經驗,探討建立AI醫療器械專項加速審批通道的可行性,支持更多面向C端用戶的健康類/醫療服務類產品的注冊申請;優化審批流程,適應AI快速迭代特性,研究提出審評新標準,如認可使用歷史數據評價AI醫療器械效能,整體縮短企業數據收集周期,加速產品上市。
第三,試點部分收費項目、開發醫療AI產品責任險,促進臨床應用和普及,包括推動醫保、物價對醫療AI的政策明朗化,探索出臺包括醫療人工智能在內的新增適宜醫療技術收費目錄,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人工智能的臨床輔助診斷、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鼓勵商業保險開發覆蓋醫療AI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責任險以分擔風險,參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經驗,為企業補貼保費,激發醫療機構使用AI產品服務的積極性。
第四,支持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醫療信息化升級,引入專業機構助力AI醫療審批,包括吸納高水平技術公司參與支持PHR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工作;鼓勵專業第三方、衛生技術評估(HTA)機構等在AI醫療審批中提供智力支持,推進AI產品和衍生服務的衛生經濟學評價。
提升感染科系應急能力
加速中國香港未來轉型
如何加強感染科系系統建設,避免不可預知的重大疫情造成疫災后果,已刻不容緩。
針對目前國家傳染病應急系統,沈南鵬提案認為,第一,需要以戰略高度重新定位傳染科系在醫療體系的位置,整體提升預防和應急能力;第二,增強院感的技術保障能力;第三,完備公衛應急物資專項儲備制度;第四,法律保障網絡直報系統效率,完善人畜共患傳染病聯防聯控的立法、追責,建立基于醫院和疾控中心的分布式傳染病報告數據共享網絡。
此外,沈南鵬特別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連續3年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出謀劃策。在今年的2項提案中,他分別建議:第一,開展中國香港地區跨境數字穩定幣,以構建數字技術驅動的中日韓跨境支付結算網絡為基礎,將中國香港建設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國際金融中心;第二,通過建設科創樞紐幫助香港重塑轉型,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沈南鵬認為,中國香港在高教創新科技方面擁有顯著優勢,但中國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在灣區轉化動機不強,形成中國香港創新研究貢獻不足、內地企業科技研發投入成本高居不下的錯配。
因此,需要進一步開放內地科研課題給中國香港科研人員,推動央地各級科研經費跨境便利使用;推動知識產權兩地互認,統籌跨境科創企業大灣區認定標準,促進中國香港科研與大灣區產業互動;發揮大灣區科創專責小組的領導作用,統籌協調灣區內跨境科研人員往來等重大關鍵性問題。
23:46 | 南京化纖重大資產重組草案出爐 主... |
23:46 | 杰克股份:全力推進智能高端產品研... |
23:46 | 風范股份錨定海外市場 多元化布局... |
23:46 | 閏土股份穩固業務基本盤 不斷強化... |
23:46 | 政策持續落地企業加碼研發 腦機接... |
23:46 | 推進國際化戰略 沃爾核材擬赴港上... |
23:46 | 小羽毛撬動大市場:羽毛球產業如何... |
23:46 | 打好“三張牌” 促羽毛球產業健康... |
23:46 | 房企債務處置進程提速 行業邁向發... |
23:46 | 佰仁醫療董事長金磊:堅持原研創新... |
23:40 | 一季度41家財險公司車均保費環比下... |
23:40 | 多家金融機構落實監管要求披露助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